秋晚村居杂述七章(其二)原文及翻译

秋晚村居杂述七章(其二)

清-姚燮

夜半喘饿牛,撼落西壁泥。

携灯饲刍稿,邻婺偶停机。

邻婺年六十,短鬓霜凄凄。

持门无健儿,织布自为衣。

种秫自为饭,艰苦防寒饥。

每言生有常,沦汩谁预期?

风劲能杀寒,大野飘烟稀。

万㝢浩莽中,惭我蛛悬丝。

形式: 古风

鉴赏

这首诗描绘了秋日晚上乡村生活的场景,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。

首句“夜半喘饿牛,撼落西壁泥”以牛的喘息声和墙壁掉落的泥土,营造出夜晚乡村的寂静与荒凉,同时也暗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。接着“携灯饲刍稿,邻婺偶停机”,描述了农妇在夜晚为牛喂食,同时邻居的织布机偶尔停下,展现了一幅乡村夜晚劳作的图景。

“邻婺年六十,短鬓霜凄凄”通过描写邻家老妇的外貌,表现了岁月的无情和生活的不易。“持门无健儿,织布自为衣”,说明家中没有强壮的儿子,只能依靠自己劳动来穿衣吃饭,体现了农村家庭的困境。

“种秫自为饭,艰苦防寒饥”,描述了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,以及他们为了抵御寒冷和饥饿而付出的努力。“每言生有常,沦汩谁预期?”表达了农民对生活常态的坚守,以及面对命运无常时的无奈和感慨。

“风劲能杀寒,大野飘烟稀”,描绘了秋风凛冽,大地上烟雾稀薄的景象,既展现了自然环境的严酷,也暗示了农民生活的艰难。“万㝢浩莽中,惭我蛛悬丝”,最后两句将个人置于广阔的天地间,表达了对生活的谦卑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,同时也流露出一丝自我反省的情绪。

整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,展现了农民的勤劳、坚韧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,同时也蕴含了对社会底层人民命运的同情和思考。

姚燮(清)

  • 字:梅伯
  • 号:复庄
  • 籍贯:浙江镇海(今宁波北仑)
  • 生卒年:1805—1864

相关古诗词

秋晚村居杂述七章(其三)

清-姚燮

村农畏生客,久习始渐驯。

过予论田事,词鄙理多真。

居安不识患,幸为荒僻民。

天或水旱偏,有粟储朽陈。

递言及时变,摇首意若瞋。

谓渠称官家,当系皇家身。

食禄昧其素,曷由风儿孙?

斯言虽戆拙,具见直道存。

形式: 古风

秋晚村居杂述七章(其四)

清-姚燮

客从危城来,示我手中帖。

骇此仁义名,竟与犬豺袭。

饥雀贪秕糠,鬼奴斯有挟。

肉瘦不足庖,终当受钳夹。

云洗空山清,棘满广衢狭。

去就各有怀,警谕已无法。

大垆方冶铜,未应炭气乏。

膏雨行及田,吾且习锄锸。

形式: 古风

秋晚村居杂述七章(其五)

清-姚燮

散步清涧漘,薄岚霏我衣。

林风送远歌,适逢暮樵归。

隔涧残叶红,未肯留斜晖。

下有残菊黄,知是谁家篱。

篱根系孤犊,两童偶来嬉。

赤足眠稻床,仰数过鸟飞。

过鸟夕始尽,儿童夕始归。

我怀信何眷,泥立偕逶迟。

形式: 古风

秋晚村居杂述七章(其六)

清-姚燮

气与草木亲,胸怀得秀邃。

云动山不摇,方知静者贵。

野人虑荒歉,有欲即其累。

披衣占毕星,罔安夜中寐。

吾惭禀命艰,读书鲜所遂。

怜此穷骨存,兀兀一峰对。

朗吟灵均骚,路童掩耳避。

疑我为病猿,叫雨匿深翠。

形式: 古风